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类在社交中总在“熟悉的朋友”和“新鲜陌生人”之间摇摆?为什么有人热衷结交新朋友,而有人却更愿意宅在家里?答案可能藏在一只小鼠的“三箱选择”里!
01 实验起源:从啮齿动物到人类心理
大小鼠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明星模特”,它们的社交行为与人类存在惊人的相似性。20世纪末,科学家设计出经典的三箱社交实验(Three-Chamber Test),试图解码哺乳动物的社交偏好机制。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自闭症、抑郁症等病的神经基础,甚至为改善人类社交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02 实验揭秘:一场小鼠的“社交冒险”
实验中,小鼠会被放入一个带有三个相连隔间的透明箱子(图1)。隔间设计暗藏玄机:
-
左箱:放着一只陌生小鼠(从未见过的小鼠A)
-
右箱:放着一只熟悉小鼠(实验对象此前接触过的小鼠B)
-
中箱:空置(作为安An全缓冲区)
大小鼠三箱社交实验,XR-XJ117,上海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
实验流程分三步:
1️⃣ 适应阶段
小鼠先被单独放入中箱,熟悉环境10分钟。此时左右两箱门关闭,确保它不会提前接触其他小鼠。
2️⃣ 初次相遇
中箱门打开,小鼠可自由探索左箱(陌生小鼠)或右箱(熟悉小鼠)。通过摄像头记录和软件分析统计每只小鼠在每个隔间停留的时间、嗅探次数、肢体动作(如尾巴摆动、耳朵竖起)等数据。
3️⃣ 身份互换挑战
当小鼠表现出明显偏好后,实验人员会将左箱的“陌生小鼠A”换成另一只新陌生小鼠C,而右箱的“熟悉小鼠B”则被移走。此时小鼠需要重新选择:是留在原来的“An全区”(右箱已空),还是探索新的陌生人(左箱的小鼠C)?
03 数据背后
通过分析小鼠的行为模式,发现了以下规律:
-
正常社交偏好:健康小鼠会优先探索陌生小鼠C(而非留在空无一人的右箱),表明它们对“新社交机会”有天然兴趣。
-
自闭症模型小鼠:表现出社交僵化,宁愿留在空箱也不愿接触新小鼠,这与人类自闭症患者的社交回避行为高度相似。
-
焦虑模型小鼠:可能反复在左右箱间来回踱步,无法做出明确选择,模拟人类社交焦虑的“决策困难”。
关键指标解读:
04 实验跨界应用
这项看似简单的实验,正在推动多个领域的突破:
-
病模型验证:通过基因编辑(如敲除Shank3基因)构建自闭症小鼠模型,实验结果与临床患者行为高度吻合。
-
药筛选平台:测试新型抗抑郁药(如伏硫西汀)能否修复小鼠的社交缺陷,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人工智能启发:模仿小鼠的“探索-决策”算法,开发更智能的社交机器人。
真实案例:
2021年《Nature》的一项研究利用三箱实验发现,催产素受体基因突变会导致小鼠社交偏好异常,而补充人工催产素可逆转这一现象,为自闭症治开辟新方向。
05 参考文献
-
Nelson, R. J. (2014). Three-chamber social approach test for mice.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
Yang, M., et al. (2021). Oxytocin receptor mutations impair social preference in mice. Nature Genetics.
-
Feldman Barrett, L., & Simmons, W. K. (2015). Interoceptive predictions in the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
社交行为研究经典教材:《Animal Social Behaviour》(Alcock, J.)
如果您也对动物实验感兴趣,欢迎关注和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BrainTalks, 知鼠科学,专注于动物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的实验知识的方法传播与分享交流,您可以推荐给您身边的朋友、同学以及老师,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会定期更新您需要的相关实验方法的视频和文章,希望能对大家带来帮助!
对实验设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联系刘工13262879783
